close
(整理自網路)如 果要從巴哈的眾多偉大作品裡挑選出最平易近人的一首,那麼《G弦之歌》(G弦上的詠歎調)肯定榜上有名。以巴哈的三個創作時期作分野,這首《G弦之歌》是 他於32歲到38歲之間「柯坦時期」的作品,當時巴哈就任柯坦雷奧博公爵的宮廷樂長一職,雖然巴哈是以管風琴手出身,但由於雷奧博公爵的宮廷之中並沒有設 置管風琴,加上雷奧博公爵對於古大提琴與大鍵琴頗為精通,所以巴哈的創作也就有別於上一個時期「威瑪時期」以管風琴曲為主的現象,而以管弦樂與室內樂作品 為主,著名的《布蘭登堡協奏曲》就是此時期的作品,而此時期《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加上為數繁眾的鍵盤作品,更奠定巴哈為大 作曲家的地位。
至於《G弦之歌》, 原來是在巴哈所創作四套管弦樂組曲當中的第三組, 這一套組曲中有五首曲子,分別是《序曲》(Overture)、 《歌曲》(Air)、《嘉禾舞曲》(Gavotte)、《 布雷舞曲》(Bourree)、《吉格舞曲》(Gigue), 其中第二首《歌曲》只以弦樂器演奏,之後由於它的旋律太美, 一位德國小提琴家威廉就將它改編為只以小提琴四條弦當中的G弦( 小提琴的四條弦分別是E弦、A弦、D 弦、G弦,其中G弦的音階最低)演奏的獨奏曲, 這份演奏充份展現出G弦的特色,柔和而溫暖,不乏深度的氛圍, 因此這首《歌曲》就被通稱為《G弦之歌》,流傳至今。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