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整理自網路)「七世夫妻」的第一世:與萬杞梁。「遠 遠地有人在吹壎,那簡直不是屬於人間的音樂,那是歷史的回聲,是地底的哭泣,在夜風中嗚咽著,一層層浸透人的心。風裡,不知有多少前朝魂靈遊蕩其間,它們 使城牆上的空氣顯得清冷而幽微,連月光也比在城下看起來空靈。總覺得,城上的每一縷風都與城下的不同,都有它自己的氣息與含意,在喁喁訴說著一些湮沒在紅 塵中的不為人知的故事。」

孟姜女 

壎名曲演奏 

 

  秦國始皇時期的一名子,在新婚之夜,丈夫萬杞梁被抓去修長城。不遠萬里為丈夫送去禦寒的衣物,花了很長時間才到長城,然而最後卻被告知丈夫已經死了,屍體也被埋在長城之下。放聲大哭,最終哭倒長城八百里,以滴血於枯骨堆裡認找到了丈夫的屍體,秦始皇因此召見驚為天人,欲納為妾,要求秦始皇需至秦皇島為萬杞梁披麻帶孝,秦始皇答應;在秦始皇祭拜完萬杞梁後,捧夫屍骨在今廟廟址所在,當場投海自盡!是個令人不勝晞噓、流傳已久的民間故事。

 

壎的歷史 

 

壎(ㄒㄩㄣ,亦有異體字寫成「塤」)的歷史悠久,是七千年前的古樂器,最初只有一個吹口,有音孔,而後慢慢增加演變為八孔壎,十孔壎和半音壎。壎的音色柔美,音質圓潤,頗有高處不勝寒的淒涼美感。壎屬吹奏樂器,是中國民族樂器中最古老的樂器之一,其起源可能是先民用於誘捕獵物,並隨著音孔的增加,進而發展成為可以吹奏曲調的旋律單純的樂器。

 

最原始的壎,只有吹孔而沒有音孔。如河姆渡遺址和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壎均只有吹孔,而無音孔。到了夏代的壎,已發展成為有三個音孔的樂器,可以吹出四聲音列。商代的壎比前期的壎有了較大的發展,有陶制、石制和骨制的,形體多數是為平底卵形。到了戰國時期的壎已發展成為五個音孔了,陶壎的外形亦大多呈平底卵形。秦漢以後,壎主要用於歷代宮廷雅樂。到了現代,壎的音孔增加到了六至九個。

 

壎的製作 

 

材料為土質純淨、不帶砂石雜質的粘土。將粘土加清水,反覆絞拌揉揣,和成軟硬適中的泥塊,經捏坯、整形、開孔、磨光和釉燒幾道工序即完成。壎用陶土燒製而成,因此又叫「陶壎」

 

這種樂器除了陶土製成的以外,也有用石、骨製成的。它的外形是橢圓形的,有的是圓形、橄欖形不等,日本及西洋壎則形似潛水艇。它的大小與鵝蛋相似,音有一至五個不等。最早的壎是一孔吹兩個音,後來逐漸發展為六孔,是中音吹奏樂器。它的音色古樸、醇厚、渾圓,即能獨奏又能同其它古樂器合奏,如鐘、琴、瑟等。同時也是歷代宮廷的雅樂,深受廣大民眾的喜愛。

 

壎的演奏 

 

吹奏方法有「手指按全孔」、「叉口按指」、「平吹」及「俯吹」等。以古制六孔壎為例,上述技巧可吹奏出二十六個音,包括兩個八度內的全部半音和一個泛音。指法有「顫音」、「打音」及「抹音」等。

 

在中國古代的吹奏樂器中,壎是最古老的一種,其主要發展階段在商周,故其音色明顯帶有商周時代所特有的精神氣質:古樸、渾厚、低沉、滄桑、神秘、哀婉,所以壎特別擅長抒發哀怨之情和製造肅穆、曠古、淒厲的特殊效果,一直以來被視為一種特色樂器。到了現代,在演奏家和製作師的共同努力下,壎的表現力不斷增強,壎樂也不斷豐富,因而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對壎產生興趣。用那帶著泥土芳香的壎奏出大地的吟唱、天籟的絕響,更能表現人們追求遠離塵囂、至純至美的精神境界。

 

從浙江河姆渡遺址、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遺址、山西萬泉荊村遺址、甘肅玉門火燒溝遺址、河南鄭州銘功路、三里崗商代遺址等。新石器時代幾種不相同的文化類型的重要古蹟中,都發現出壎的實物,這些出土壎距今已有七千多年了。壎的音色悲涼、蕭瑟,擅於表現淒涼、哀傷的情緒。近年來,音樂工作者們經過長期的研究探索,同時對壎也做了大膽的改革,使只一個音孔,可以模仿單調聲音的壎,發展到了十二音孔演奏出的清音。如今的壎在作曲家們的手筆下已登上了大雅之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新手六 的頭像
    新手六

    新手六日誌

    新手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