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為夫妻,卻無法成婚」,「七世夫妻」的傳說,世世哀怨動人!其中又以第二世「梁山伯與祝英台」最廣為人知,也最撩人心弦!「梁祝協奏曲」全曲長達二十幾分鐘,「化蝶」一段尤為動人!
1 孟姜女與萬杞梁
2 梁山伯與祝英台
3 郭華郎與王月英
4 王十朋與錢玉蓮
5 商琳與秦雪梅
6 韋燕春與賈玉珍
7 李奎元與劉瑞蓮
化蝶
梁祝協奏曲
梁祝協奏曲
何占豪、陳鋼
文/楊忠衡
在世界管弦作品史中,《梁祝》可以囊括N項傳奇第一。它是檯面上協奏曲中唯一集體創作的作品,它是改編版本最多的協奏曲(漢民族幾乎把所有發得出聲響的物品都拿來演《梁祝》,小提琴、鋼琴、各種胡琴、琵琶、笛子…到鋸琴、人聲),它是唯一一部接受老師批改的「學生作業」,它是當前演奏最多、聽眾最多的協奏曲,它是當前唱片版本最多的協奏曲(每個中國小提琴家都會先錄《梁祝》,而且習慣一錄再錄,薛偉、呂思清、西崎崇子…都有數個錄音版本)…這個表單列下去將非常可觀,但其中一項,就是最受學院派排擠的名曲。
學院派的排擠,在於這部曲子的「膚淺」、「缺乏高深技巧」。實際上,這些學院派之所以會作如是觀,是因為學者慣常研究譜面音符,忽略觀察樂曲背後的深層本源。就淺白而言,莫札特的小夜曲也很淺白,但它的精簡與機靈使它成為經典。《梁祝》在結構與旋律各方面的鋪陳,確有其一瞬火花的靈光,造成它無可取代。
「技巧」方面,管弦樂的配器單純,其實反映漢民族器樂配器特點,保留若干人民所熟悉的戲曲感,過度的「濃妝」反而會扼殺中國樂曲的神態。作曲者的天真,反而對樂曲精神做出精準的保護。就提琴技巧而言,作曲者巧妙結合東方與西方樂器操作特質,使各個巴羅克的巴赫、韋瓦第、浪漫時期的孟德爾頌、布魯赫、柴科夫斯基等協奏曲技法在《梁祝》依序而出,聽者渾然不覺,堪稱高招!而東方音階造成的特殊指法、唱腔抑揚頓挫、乃至隱含作表的「身段式節奏」,都是不容忽視的高難度表現。學者不費心去探究,只拿西方標準來衡量,實在是文化觀點的錯位。無怪乎台灣籍知名演奏家,幾乎每位都曾公演此曲,但不少荒腔走板,連音準都無法及格,就是不知面對經典應有的虛心所致。
《梁祝》是流傳華人世界家喻戶曉的名作,有人稱為「東方的羅密歐與茱麗葉」。個人認為後者只是單純愛情悲劇,中國的「梁祝」有更多值得探討的窗涵,例如與「牡丹亭」等名作相近,透露女性救贖潛在思想,大膽刻畫反體制、反傳統社會角色,最後更用「愛與死」與現代哲學產生跨時空感通…等。在這個故事中,男主角梁山伯其實是個無足輕重的角色,他起先是書呆子,短暫的激情後,又成為病癆子,最後一命嗚呼。他的存在,僅僅只為烘托女主角祝英台的個性與美德。祝英台智慧、堅毅、對愛情專注且自主,她比西方故事所描寫的角色要複雜且深刻太多。
值得注意的是,小提琴協奏曲也掌握住了這個重點,曲名為「梁祝」,其實徹頭徹尾只是體現「祝英台」。尤其精采的「抗婚」,小提琴獨奏隻身與代表封建觀念的管弦樂抗爭,「投墳」長段的哭喊,那種「叫天不應、叫地不靈」的淒愴,觸動所有華人的心弦。這是《梁祝》成功點之一。
許多人都知道,《梁祝》是根據越劇曲調素材發揮的,所以有人認為這不過是管弦樂版的戲曲。發表這種評語人顯然沒有用過功,也沒有聽過越劇,因為《梁祝》的成功在於它能充份器樂化,已和創作素材有相當質變,這和一般中樂西奏改編曲是截然不同的。任何演奏型式都有其特有語言,就像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德弗乍克《斯拉夫舞曲》如果只是民間音樂的管弦樂版,會有今天的藝術地位嗎?《梁祝》協奏曲充份運用小提琴音域、表現語法、整體效果達到令人吃驚的水平,豈是隨口批評「中樂西奏」的人所能理解。至於為什麼《梁祝》之後,後人無法有更上一層樓的作品?除了個人因素之外,我覺得當年一群青年人志在「改革」的決心和豪氣,是經典誕生的不可或缺因素。
有人因「梁祝」主題首尾呼應而稱「梁祝」是「單樂章奏鳴曲式」,這是拿西方曲式的硬套,完全不必要。「梁祝」其實是結構自由的敘事風格協奏曲,由出身越劇團的何占豪負責旋律、陳鋼負責配器,俞麗拿和丁芷諾等小提琴學生負責小提琴技巧提供。全曲完成於一九五九年,反映出文革前夕的中國浪漫主義。早期西崎崇子與林克昌指揮名古屋愛樂的唱片解說,把樂曲拆成七段,我覺得是比較合理的做法,這七段是:
一、「相會」描寫祝英台和梁山伯在求學路上相會,長笛吹出鳥鳴、管弦樂拉開明媚的江南場景。其中有大提琴代表的梁山伯和小提琴代表的祝英台互相致意的對答句。祝英台在Cadenza中高歌般唱出喜悅心情,最後管弦樂包圍住獨奏,頗有電影效果。
二、「喜悅之舞」以快板描寫祝英台和梁山伯在學堂的快樂時光,相當生動,其中小提琴用了很多仿古箏的音型,這是一種借鑑器樂的手法,對演奏技術是個考驗。曲終與樂團採取對位呼應,明顯參考孟德爾頌的協奏曲,但效果卻極好。
三、「陰霾」(十八相送),在低音管的不祥動機後,導入祝英台被家人計誘回家成親的劇情。除優美的戲曲唱腔外,和大提琴代表的梁山伯有段纏綿的對口曲。注意不斷浮現的附點音型,傳遞出依依不捨的戀情。
四、「抗婚」描寫祝英台力抗家庭的婚姻安排;這是全曲最具戲劇效果的段落之一,銅管的威嚇和小提琴獨奏的不屈,形成強烈對比。小提琴使用許多雙音與和弦,技巧不難,效果卻不俗。
五、「樓台會」提親的梁山伯和祝英台相會於樓台,沒想到轉變成悲劇生離死別。作曲者再度安排長段小提琴和大提琴二重奏,描繪互訴衷曲的情境,悲傷而無奈。
六、「希望與絕望」(投墳)這是全曲高潮,陳鋼大膽採取戲曲打擊樂器,並把唱腔直接引入小提琴獨奏,只見弦樂用小碎弓切分音奏出文武場效果,適時加入銅管,增加壓力比重。長段小提琴獨奏可千萬別一耳帶過,題為「希望與絕望」表示這段祝英台獨白並不全然悲苦,還有對往日的回憶和眷顧,就協奏曲的「內心戲」而言,個人認為真是全世界第一。段終在大鑼聲中達到頂點,象徵英台投墳殉情,也是人類一種至高情操表現。
七、「化蝶」場景回到初相會的江南,一切歸於平靜,只有兩隻彩蝶翩翩飛起。主題由弦樂合奏帶出,似在提醒聽眾主人翁已經逝去。小提琴加入後,背景有代表彩蝶的長笛做背景,時而加入碎音鋼琴描繪彩蝶上下亂飛貌,這除了「神來之筆」之外,還能用什麼形容?弦樂把主題接走,帶入曲終大合奏,帶給人們昇華的大解放。最後只剩小提琴獨奏以極高泛音奏出似有若無的輕音,如同梁祝兩人悄悄逸入緲緲天際,帶給人無限追思和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