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自網路)愛情應該是肉體的歡愉,還是堅貞的聖潔?華格納在《唐懷瑟》中傳達了這個長久以來對立的愛情價值。
可以說,華格納透過《唐懷瑟》,在表達相衝突的情愛觀點時,也記述了人對愛情的不可滿足性,看劇中主角在與維納斯相依偎時,卻想著聖潔的伊莉沙白,然而,在擁有伊莉沙白時,卻又頌讚肌膚之親的回憶。愛情的向度,總是難以捉摸,多情的華格納想必體會很深。
就作曲風格來說,華格納以主題動機(motif)貫穿全曲的歌劇創作在「唐懷瑟」中已發展成熟。朝聖者的旋律動機、維納斯主題、與伊莉沙白主題交織發展成這部龐大的歌劇作品,而開頭的序曲正總括了這些動機的精華。
Tannhaser - Arrival of the Guests at Wartburg
Wagner瓦特堡賓客的來臨(選自歌劇《唐懷瑟》)
華格納
歌劇的改革者
華格納是十九世紀重量級的音樂家,其音樂藝術的中心是歌劇。這個天才音樂家兼天賦異秉的劇作家,所有的作品都由他自己寫劇本、作音樂,他甚至擔任指揮的工作;因他,德國歌劇更加發揚光大。
華格納的父親在他出生後幾個月就過世了,母親再嫁給一個演員。華格納童年時就對戲劇與音樂產生興趣,繼父很重視孩子的教育,非常支持華格納的興趣。華格納的童年是在德勒斯登接受教育,之後萊比錫求學時,對歌劇發生了興趣,開始學習作曲、對位法、和聲等。
華格納的音樂作品在1828年誕生,之後在各地擔任指揮工作。這段期間,華格納創作為他帶來名聲的兩部歌劇:《黎恩濟》與《漂泊的荷蘭人》。兩部歌劇在德勒斯登上演,大獲成功,1842年,華格納在這裡找到歌劇院指揮的工作,自此時起,他總算可以安定下來,專心創作,華格納的歌劇創作生涯自始展開,作品也越驅成熟。繼《漂泊的荷蘭人》後,華格納推出歌劇《唐懷瑟》、《羅恩格林》中,這兩部歌劇都是以民間傳奇與童話為題。
1848年德勒斯登革命失敗,華格納逃到瑞士的蘇黎士,在這裡繼續他的工作。接下來的時間,他醞釀這一生的巨著:《尼布龍指環》。這齣劇由四部歌劇組成:《萊茵的黃金》、《女武神》、《齊格菲》、《諸神的黃昏》(1848-1874)。同時間他還在創作其他的歌劇,諸如:關與愛與死的《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以及其他以中世紀傳說為背景的喜劇《紐倫堡的名歌手》,這部歌劇是華格納唯一一部喜劇。
華格納晚年在拜魯特城建立一座專演自己的歌劇的劇院,1876年以《尼布龍指環》做為開幕劇。這位作曲家還在這個小城蓋了一間別墅,在這個小城度過晚年。
華格納認為,詩與音樂都是因為戲劇的需要而結合,他的音樂克服了理論的侷限,作品展現高度的旋律天賦、創新的和聲技巧,以及出神入化的配器才能。他的歌劇改變了十九世紀後半的歌劇型態,對於音樂史的影響,是無法以三言兩語道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