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古典音樂 (3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整理自網路)李 斯特曾在鋼琴上改編了包括他自己在內的許多作曲家的交響音樂、歌劇、歌曲等作品,這些鋼琴改編曲既不是那種賞心悅目的沙龍音樂,也不是追求表面效果的炫技 曲,而是真正具有藝術價值的鋼琴音樂。他為自己的歌曲所寫的鋼琴改編曲中,最著名的要算《洛雷萊》和三首《愛之夢》。其中最為出色的是第三首根據《愛吧》 改編的《愛之夢》。

 

  1850年,李斯特將自己的三首歌曲改編成三首抒情鋼琴曲,題作《愛之夢》。其中以第三首最為著名,一般提起李斯特的《愛之夢》,指的就是這首樂曲,又被稱作「李斯特的三首夜曲」。

 

  整個音樂運用a-b-a-b-a型 的「二重三段式」寫成。音樂一開始,那出現在內聲部深情而婉轉的旋律就深深地打動著聽眾。這段旋律,伴以清朗雅麗的分散和弦,猶如一首無詞歌。從第一個再 現部起,旋律移到高音區,分散和弦增加為兩層,調性色彩的變化也顯得更為頻繁。隨著情緒的增長,音樂漸漸達到高潮。最後,通過調性的循環,音樂又回到開始 時的那種抒情境界。那豐滿的和聲,優美如歌的旋律,都使這首鋼琴小品成為一支令人難忘的「情歌」。

 

新手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整理自網路)1838年,舒曼寫信告訴克拉拉,自己為她譜寫了三十首簡短的鋼琴曲,挑選了其中十三首,命名為「兒時情景」,相信克拉拉一定喜歡。就這樣,這部作品誕生了,輕巧可愛的旋律,描述著許多兒時的回憶,彷彿是一幅幅的畫。其中的第七段,就是最有名的「夢幻曲」。

 

  這首簡單的小曲,只由前四小節婉轉動聽的主題反覆的變化而成,左手巧妙而美麗的和聲,把無比單純的旋律,襯托得非常的優美,儘管聽起來很樸素,卻很傳神的表達出兒童陶醉在夢幻中的時候,那種輕柔、飄渺的境界,讓人一聽就喜愛。當然,克拉拉更是喜歡。兩年之後,他們兩人終於結婚,成為人人稱羨的夫妻。「夢幻曲」由於旋律優美而感人,也經常被改編,以小提琴、大提琴、或者是管弦樂來演奏呢!

Traumerei
Schumann

新手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整理自網路)圓舞曲(或說華爾滋「Waltz」), 係起源於奧地利阿爾卑斯山區的蘭德勒舞曲(Laendler),於18世紀末開始盛行。華爾滋節奏中第三拍緊黏著頭拍的動感特色,會讓人禁不住跟著音樂擺 動飛舞。不過,剛開始流行時,由於音樂節奏所引動的想像,與當時清教徒的觀念產生摩擦,因而成了一種被歸為「不入流」的靡靡之音。只能說,人人都愛死它, 但卻打死都不准自己的女兒跳華爾滋。

 

  這樣的音樂節奏 實在太可愛了,包括莫札特、舒伯特、布拉姆斯等德奧音樂家,以及鋼琴詩人蕭邦,都曾寫過不少動聽的圓舞曲。及至老小約翰史特勞斯父子集大成,靠圓舞曲打下 一片江山,為圓舞曲洗清了冤屈,也使圓舞曲就此鹹魚翻身,寫入正史。到今日,反而渲染上濃厚的貴族色彩,與上流社會化等號,就說它麻雀變鳳凰好了。只是, 想當年,誰能料得到呢?

 

The Blue Danube - Waltz

新手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整理自網路)《離 別》練習曲,即是練習曲作品10第3號。這首著名曲目的誕生在於蕭邦的一個小戀曲:他在十九歲時,愛上一位華沙音樂院的女同學──康絲丹奇。她是一位漂亮 而富音樂才華的姑娘,蕭邦因為生性羞怯,始終不敢向她傾吐愛意。後來他決定遠離祖國,前往巴黎時,在她的面前,彈奏了這首《離別曲》,向這日思夜慕的少女 告別了。這首曲子後來也成了經典日劇「101次求婚」中,最令人難忘的劇情配樂。

 

  這是一首練習旋律的樂曲,以『離別曲』聞名, 開始的旋律極為優美, 相傳蕭邦自己也表示一生中沒有寫過如此優美的旋律。 樂曲由三個部分所構成, 第一部份使用搖籃歌曲的低音加上伴奏的中間聲部配上高音的旋律, 第二部分是比較激動的部分,夾雜濃烈的情感, 最後一部分則是第一部份的再呈現。

 

 

新手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整理自網路)仲夏夜之夢序曲: 

在音樂史上,它是青春早熟的奇蹟之一,1826年夏天和他姐姐芳 尼,花了一部分時光來閱讀許勒格爾和泰克翻譯的莎士比亞作品, 在那之後譜成了這首序曲,最初是寫成一個鋼琴二重奏的形式, 全曲共分為五個樂章:


第一樂章:描寫神女的出現及豪華的宮廷, 是以一個羅曼蒂克的旋律,描寫兩對戀人的熱情與歡樂。


新手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整理自網路)舒伯特在1825年,二十八歲時寫下這首名曲「聖母頌」。原詩是蘇格蘭大文豪司各脫的著名長詩「湖上美人」中的一段詩......

 

  在戰火瀰漫的黃昏,士官羅德利在荒野漫步,不經意聽到動人的歌聲,原來是達格拉斯的公主愛蓮,和著老臣貝恩的豎琴,在向聖母禱告的聲音。

 

  這是一首純潔少女為了代父贖罪,向馬利亞祈禱的歌曲,因此舒伯特的這首聖母頌,是為女高音獨唱而作,以女聲演唱最能表達曲中的感情。

 

新手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整理自網路)海 頓的《降E大調小號協奏曲》寫於1796年,距今已有兩個多世紀。在海頓之前的十六、十七世紀和海頓之後的十九、二十世紀,都出現過許多聲譽甚隆的小號音 樂,但是歷經幾百年歲月的磨洗,有些聲振一時的曲目鉛華褪盡,湮沒在歷史的洪流中了,而海頓的這首小號協奏曲,卻依然絢麗輝煌,它的藝術魅力不減一毫,至 今仍是音樂會上的重要曲目。

 

  《降E大調小號協奏曲》是傳統的協奏曲三樂章結構,按照快、慢、 快的原則佈局。全曲光輝四射,富於青春活力, 淋漓盡致地發揮了小號輝煌燦爛的音色特性。 第三樂章是燦爛的終曲樂章, 這部協奏曲就因為這個樂章而遠播四海, 成為海頓全部作品裡最流行的一部。 這個樂章的正主題旋律是人們非常熟悉的曲調, 許多種古典音樂旋律辭典裡收入這條旋律, 國外的電台廣播裡常採用小號演奏的這段音樂做時段或欄目的開始曲 。所以, 說海頓的這首小號協奏曲是他所有作品裡最流行的一點也不過分。

 

 

Trumpet Concerto in E flat, 3rd movement

新手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整理自網路)「彌 賽亞」,聖經上之意是「救世主」,也就是指耶穌。這是在巴洛克音樂之中至今演奏次數最頻繁,也是最受歡迎的一部神劇。即便在台灣,年年的聖誕節前夕也都會 有合唱團與樂團公開演出此曲。其之所以不朽,很重要的一點在於全曲和聲、旋律雖簡單,但卻十分優美動人,以平易近人的音樂傳唱耶穌從出生到死裏復活的聖經 故事。

 

 

Hallelujah (from Messiah)

Handel

哈雷路亞(選自彌賽亞)

新手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整理自網路)韋 瓦第留下的四百五十餘首協奏曲中,「四季」是最著名,也是巴洛克音樂的代表作。全曲由四首小提琴協奏曲構成,每首均附有短詩來詮釋樂曲的情境。三個樂章皆 採「快—慢—快」的標準形式,而且快板樂章(除「冬」之外)都採用主題總奏反覆數次,中間插入華麗的獨奏曲式。雖然巴洛克音樂在調性、節奏、和聲上沒有很 大的變化,但韋瓦第的作曲才華,賦以這四首協奏曲豐富的內容和華麗的音色,用以描寫自然的風景,使聽者感受格外親切。

 

 

The Four Seasons - Spring, 1st movement
Vivaldi

四季(春)第一樂章

韋瓦第

新手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整理自網路)如 果要從巴哈的眾多偉大作品裡挑選出最平易近人的一首,那麼《G弦之歌》(G弦上的詠歎調)肯定榜上有名。以巴哈的三個創作時期作分野,這首《G弦之歌》是 他於32歲到38歲之間「柯坦時期」的作品,當時巴哈就任柯坦雷奧博公爵的宮廷樂長一職,雖然巴哈是以管風琴手出身,但由於雷奧博公爵的宮廷之中並沒有設 置管風琴,加上雷奧博公爵對於古大提琴與大鍵琴頗為精通,所以巴哈的創作也就有別於上一個時期「威瑪時期」以管風琴曲為主的現象,而以管弦樂與室內樂作品 為主,著名的《布蘭登堡協奏曲》就是此時期的作品,而此時期《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加上為數繁眾的鍵盤作品,更奠定巴哈為大 作曲家的地位。

 

  至於《G弦之歌》, 原來是在巴哈所創作四套管弦樂組曲當中的第三組, 這一套組曲中有五首曲子,分別是《序曲》(Overture)、 《歌曲》(Air)、《嘉禾舞曲》(Gavotte)、《 布雷舞曲》(Bourree)、《吉格舞曲》(Gigue), 其中第二首《歌曲》只以弦樂器演奏,之後由於它的旋律太美, 一位德國小提琴家威廉就將它改編為只以小提琴四條弦當中的G弦( 小提琴的四條弦分別是E弦、A弦、D 弦、G弦,其中G弦的音階最低)演奏的獨奏曲, 這份演奏充份展現出G弦的特色,柔和而溫暖,不乏深度的氛圍, 因此這首《歌曲》就被通稱為《G弦之歌》,流傳至今。

 

 

 

新手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整理自網路)小 夜曲是由組曲的形式構成,通常是為小型的合奏團而寫,器樂多為絃樂器和管樂器,著名的曲目有莫札特的「弦樂小夜曲」、「哈弗納」、「郵號」小夜曲等 等......舉世聞名的「弦樂小夜曲」KV525是莫札特眾多小夜曲中,最令人喜愛的一首,高貴優雅的弦樂、細膩抒情的合奏,充分表現出莫札特過人的天 賦與非凡的才情。


Eine Kleine Nachtmusik, 1st movement
Mozart
G大調弦樂小夜曲第一樂章

新手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雖然古典音樂在專輯出版上不若流行音樂那樣大眾化,不過在電影、電視及廣告等等的配樂卻是不可或缺的,古典音樂比流行音樂更能營造出各種氣氛。


Symphony No.5, 1st movement
Beethoven

新手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在流行樂壇中,(電)吉他已取代小提琴的主奏地位(通常在前奏、間奏及尾奏),不僅小提 琴手,當代吉他手也莫不奉帕格尼尼為圭臬,其實帕格尼尼也是吉他名家,他在小提琴中加入許多吉他手法,奠定了小提琴在古典音樂中的地位。在這首曲子中,你 可以找到小提琴版、古典吉他版以及電吉他版。





新手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12